2022-02-14 02:34:01
高清影院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333333.run
氢能应用环节及市场空间的概况。对于氢能的制取、储存、运输、加氢等环节研究,详见上一篇报告《氢能及燃料电池系列报告(一)之氢能篇:氢风徐来,海阔天空》,本报告将主要探讨氢能的应用,尤其是燃料电池车。氢能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电力、建筑等领域,2050/60年氢能预计将在国内能源体系中占比10%/20%,届时氢能产业市场将突破10万亿以上。由于燃料电池实现氢能的移动化、轻量化和大规模普及,燃料电池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抓手。
燃料电池车具有独特优势,有望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燃料电池主要原理就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阳极的氢气和阴极的氧气(或空气)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燃料电池汽车相比电动车在低温性能、加注时间、续航里程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决定着燃料电池车在商用车等领域具有极具竞争力的优势。2021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1790辆,销售量为1596辆,同比分别增加49%和35%,预估2021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为1万辆。“以奖代补”新政有望加快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随着5大示范城市群率先落地,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车及加氢站有望迎来大面积推广。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加氢站1000座,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加氢站5000座。
燃料电池车主要产业环节及技术路线分析。当前最主流的燃料电池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核心组件是电堆,其由膜电极组件(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和双极板组成,其他核心辅件包括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我国燃料电池在整车、系统和电堆方面均有一定布局,但零部件方面的相关企业仍然较少,尤其是质子交换膜、炭纸、催化剂、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关键材料和部件仍依赖进口,随着国内政策持续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在氢能领域不断发力,有望追赶或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膜电极(MEA):CCM为当前膜电极主流技术,有序化膜电极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质子交换膜(PEM):全氟质子交换膜为当前主流,高温膜、碱性膜、复合膜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当前美国杜邦的Nafion膜目前处于霸主地位,国产化产品刚起步。
催化剂(CL):降低Pt含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市场还未实现商业化生产。
气体扩散层(GDL):全球GDL还未形成大规模批量生产,碳纸为目前主流产品。
双极板:石墨双极板已实现国产规模化,金属双极板有待批量生产。国内主要集中于提升金属双极板抗腐蚀性,以及降低复合双极板生产成本。
辅助系统之空压机:离心式空压机综合性能较好,为未来发展方向。
辅助系统之氢能循环泵:氢气再循环模式减少了氢气浪费,降低了波动,成为目前最主流的模式。
燃料电池车的降本空间大。目前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占据整车成本的65%,燃料电池整车降本空间关键看这两大系统。根据车百智库测算,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至2025/2035/2050年分别降至3500/1000/500元/KW(2020年为10000元/KW),相对2020年分别下降65%、90%和95%,商用车储氢系统价格至2025/2035/2050年分别降至3500/2000/1200元/kg(2020年为5000元/kg),相对2020年分别下降30%、60%和76%。根据测算,氢燃料电池客车到2030年其全生命周期的TCO优于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将于2025-2030年间TCO成本经济性优于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重卡将于2030年左右TCO成本经济性超过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于2040年后达到同等续航能力的纯电动车型相当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经济性。
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关标的梳理。
膜电极领域:国内典型企业如鸿基创能、武汉理工氢电、捷氢科技、擎动科技、道氏技术(300409.sz)、东岳硅材(300821.sz)、科力远(600478.sh)和威孚高科(000581.sz)等。
质子交换膜领域:主要包括东岳集团(0189.hk)、武汉理工新能源等。
催化剂领域:主要包括贵研铂业(600459.sh)、中自科技(688737.sh)、武汉喜马拉雅等。
气体扩散层领域:主要包括通用氢能、江苏天鸟、上海河森电气等。
双极板领域:国内石墨板相对成熟,主要企业包括国鸿氢能、中钢天源(002057.sz)、鑫能石墨等;金属板发展迅猛,主要企业包括上汽捷氢、新源动力、上海治臻、安泰科技(000969.sz)等;复合材料板主要包括新源动力、武汉喜马拉雅等。
电堆领域:国内电堆产业发展相对领先,已经形成了国鸿氢能、新源动力、捷氢科技、神力科技、明天氢能等一批知名企业。
燃料电池系统领域:以亿华通(688339.sh)等为代表,国内已产生一批以生产/控股燃料电池系统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如美锦能源(000723.sz)、雄韬股份(002733.sz)、雪人股份(002639.sz)、大洋电机(002249.sz)、腾龙股份(603158.sh)、全柴动力(600218.sh)、重塑股份等。
燃料电池整车领域:以上汽集团(600104.SH)、福田汽车(600166.SH)、宇通客车(600066.SH)、东风汽车(600006.SH)、中通客车(000957.SZ)、金龙汽车(600686.SH)、中国重汽(000951.SZ)、飞驰汽车等为代表。
辅助系统之空压机领域:雪人股份(002639.sz)、金通灵(300091.sz)、势加透博、金士顿、汉钟精机(002158.sz)、冰轮环境(000811.sz)等;
辅助系统之氢气供给系统:东德实业、雪人股份(002639.sz)、艾尔科技、瑞驱科技等。
风险提示:(1)技术突破速度不及预期风险。(2)政策补贴力度下降风险。(3)用氢成本居高不下的风险。(4)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摘要选自中泰证券研究所研究报告:《氢能及燃料电池系列报告(二)之燃料电池篇: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1日
报告作者:陈晨中泰煤炭分析师S0740518070011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研究)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