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严禁私藏枪支,莱芜96岁老人却持有两把,管理部门却也默许了

2022-01-31 02:47:01

人人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renrenkan.org

我国是一个严禁私藏枪支弹药的国家,1996年,国家出台了《枪支管理法》,规定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非法持有、制造和买卖枪支,违反法律者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山东的一位96岁老人却持有两把枪,并且是专业的毛瑟军用手枪。更奇怪的是周围的邻里乡亲都知道老人家里有枪,不仅不感到害怕,也没有人去政府部门进行举报,就连有关部门知晓后也默许了老人持枪。

这个老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为什么他可以持枪?他的这两把手枪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一切都要从老人几十年前的抗战经历说起。

老人名叫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家里一共有五个孩子,他是老三。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兄弟几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艰难讨生活。在滕西远儿时的记忆里,每天都充斥着饥寒交迫,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自己最小的弟弟就在自己的面前被活活饿死,这也成为了滕西远幼小心灵中难以忘却的伤痛。

随着时间推移,滕西远和他的哥哥们也都长大成人,后来哥哥们选择加入共产党,从小耳濡目染的滕西远也对共产党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哥哥是县大队里的司务长,因此,县大队也就成为了滕西远的第二个家。别看滕西远长得黑黑瘦瘦的,却非常聪明,机灵,经常帮助县大队跑腿,传递情报,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可爱的外号“滕黑子”。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铁蹄在我国的领土肆意践踏。鬼子对沿途的村落进行大扫荡,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百姓们为了自保便用自制的土炮奋力抵抗,没有防备的日本人死伤惨重。紧接而来的就是他们疯狂的报复,这个村落正是滕西远的家乡,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以及很多村里的乡亲父老都被日寇带走,自己却无能为力。滕西远对日本人仇恨的种子也就此埋下,他决定要像哥哥们一样加入共产党,抵御外敌,保卫国家。

1938年,13岁的滕西远决定参军入伍,可是队伍里的人看到他年龄尚小,而且骨瘦如柴,所以并没有打算接收他。可滕西远决心已定,父母已经不在了,周围的父老乡亲又被日寇残忍杀害,他现在只想上阵杀敌,报仇雪恨。就这样,13岁的滕西远成为了除奸大队的一员。

有一次,滕西远和队员们一起外出时碰到了一个落单的日寇,当时他们是在一个棚顶上,占据着有利地势。滕西远在暗处瞄准机会,飞奔下去,将日寇一下扑倒在地。旁边的队友们很快反应了过来,一起冲上前去帮助滕西远控制住日寇。早已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的滕西远拿出一个匕首,一把割下了这个日本人的头。

八路军队长廖荣标在看到滕西远手里的人头后惊讶不已,小小年纪的他竟然有如此大的胆量和气魄,不禁露出了一丝赞赏之意。

滕西远把日本人头颅割下来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日本人联合村里的汉奸想要逮捕滕西远给死去的同胞报仇。于是,早早地在他回家的路上埋伏着,可是这一消息却不小心被村里的乡亲们知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赶去给滕西远通风报信,这才让他逃过一劫。

转眼到了1940年,这是滕西远加入共产党部队的第2个年头,他已经不是那个愣头愣脑的生瓜蛋子,而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合格士兵。日本人短期内攻占我国的计划被粉碎,双方进入了持久战阶段。身陷战争无法自拔的日本人开始变得丧心病狂起来,他们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我军与其更是频繁发生战斗。

在杨家崆战斗中,我军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身处高位,令我军进退两难。就在双方胶着之时,日本人突然向我军发起了进攻,带头的小队长挥舞着战旗,大声地吆喝着。说时迟那时快,滕西远一枪就把日军的领头羊放倒了。失去领导者的日本人瞬间乱成一盘散沙,双方很快打光子弹,近身搏斗了起来。一个日本兵趁滕西远不备,砍伤了他的腋窝,滕西远强忍疼痛,奋力实现了反杀。

滕西远在这场战争中奋勇杀敌,表现英勇,也因此在部队中变得小有名气,还被授予了一等功荣耀。自此以后,滕西远的保家卫国之旅也正式开启。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滕西远和他的两个哥哥一直在部队中同日军进行顽强作战。可哥哥滕西平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家休养,只有滕西远还在部队里坚持着。

抗战结束后的滕西远已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部队改编之后,他被调入到了粟裕部下,成为了炮兵连的连长。这天,我军收到命令,要对南麻鲁村的国民党第11师进行围歼,第11师是国民党陈诚的部队,实力不容小觑。

滕西远也参加到了这次围剿工作中,在一次勘察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拥有迫击炮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队伍。因为他们是巡逻,身上并没有带多少武器,只有几个手榴弹和几支冲锋步枪。正面冲突肯定没有胜算,那要如何才能打赢人数和装备都远胜自己的敌人呢?思虑再三后,他想到了一招虚张声势。

等到天黑之后,滕西远拿出一枚手榴弹拉开保险扔了出去,同时对国民党部队大声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国民党部队真的信以为真,以为自己中了埋伏,因此都乖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听到爆炸声的我军部队迅速向这里赶来,等到国民党军队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军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包围。这场战斗就这样轻松取得了胜利。

滕西远再次受到了表彰嘉奖,粟裕将军还亲手送他一支德国黑匣子枪,鼓励他再接再厉。滕西远看着手中的枪支愉快地应了下来,说道:以后我就用它上阵杀敌了。滕西远家里的两把枪中,其中一把便是粟裕将军送他的这把。

1950年,正在福建进行海事训练的滕西远收到了奔赴朝鲜作战的命令。看过国庆热映的《长津湖》影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朝鲜冬季的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我军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长途跋涉,还要时刻提防敌人探测的飞机,渴了就吃地上的雪,饿了就吃已经冷掉的炒面和冻土豆。

1953年,滕西远和部队正在马坪里地区与敌人作战,可是敌军的坦克却挡住了我军前进的步伐。我军要想继续向前推进,只有炸毁坦克这一个办法,可是敌军站在炮台上,下面的情况一览无余,偷袭工作难如登天。

千钧一发之际,身为炮兵连长的滕西远站了出来,趁着天黑,他拿起炸药小心翼翼地朝坦克靠近。这次行动至关重要,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不能成功炸毁坦克,我们就会暴露行踪。滕西远这次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去的,就连遗言都已经叮嘱好了。

滕西远顺利地把炸药放在了坦克上,然后敏捷地向后撤退,可是就在他刚跑出没多远后就被敌军发现,开始向他疯狂投掷手榴弹。滕西远最终被手榴弹炸成了轻伤,而坦克则是被炸药包炸得粉碎。眼看着唯一的障碍已经被清除,我军在火光冲天中极速前进,顺利拿下了这一战略点。滕西远没有给炮兵队丢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爆破英雄”,他也因此受到了彭德怀总司令的赞赏。

滕西远戎马一生,中国近代史上的几大战役他基本都参加过,残酷的战争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痕。上世纪60年代的滕西远正式退伍,回到了自己的山东老家莱芜,夫妻二人终于得以团聚。回到家乡后的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知道我党的不容易,也没有主动向国家寻求援助。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自力更生。

解甲归田的滕西远依然时刻心系祖国,心系党,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更加怀念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他的家里插满了五星红旗,到处都是伟人的画像。每当看到电视广播里有关于曾经战争的报道,他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看到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昌盛,他也会隔着屏幕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平日里也经常读书看报,以求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也为了弥补小时候没能好好上学的遗憾。滕西远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努力学习,好好做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将来回报祖国。

滕西远如今已经是96的高龄了,他经常把陪伴了他整个军旅生涯的两把手枪放在手里抚摸,擦拭,有时也会盯着手枪出神。曾经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场面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一起冲锋陷阵的战友也纷纷涌现在了脑海里。这两支手枪对滕西远老人弥足珍贵,是陪他出生入死的武器,更是情感的寄托。

考虑到老人曾经为国家所做的奉献,也理解他对这两支枪的特殊情感,1982年,解放军部队专门为老人颁发了枪支持有证,老人获得了合法持枪资格,这两支枪也就此永远留在了老人身边。

96岁的滕西远有着长达74年的党龄,从22岁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把自己贡献给了国家。无论是在部队里,还是在生活里,他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未变过,支持拥护共产党的决定也从未动摇过。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滕西远老人一样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才有我们今天幸福安详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共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站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