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赢了!

2021-12-16 17:14:02

白癜风专家

饶毅赢了。

12月14日,《财新》发布信息,耿美玉诉饶毅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驳回耿关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诉求。

法院认为,饶毅与耿美玉的观点交锋,应属于学术讨论范畴,饶毅没有对耿的名誉造成损害,未造成侵权后果。

最点睛的是这样一句话——法院认为,司法应为学术批评设定较为宽松的环境:

“鼓励真理越辩越明”。

1

这里简单回顾一下故事。

2019年11月28日,身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的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名举报三名学者学术造假:

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

这三人中,李红良17年如一日造假;裴钢1999年由前述基金会监察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发表的论文,图片存在造假;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的某论文,号称其发明的药物能够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也系图片、数据PS造假。

举报信发出后,耿研究院所在单位上海药物研究很快出来回应说,我们调查了,没有造假。而裴钢所在单位则说,将配合第三方权威部门核查。

第三方权威部门是谁呢?

今年1月22日,科技部会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一锤定音:

没有发现造假,耿美玉、李红良只发现图片或多或少“误用”,存在“学术不严谨”问题,分别进行了相应警告式处罚和通报批评。

汉语博大精深,大家细品。有趣的是,奋于“学术打假”,有“学术界鲁迅”之称的饶毅,也名列“被调查者”名单了,其被举报的缘由,不难想见。

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份通报中,未发现任何学术瑕疵的就俩人:校长饶毅、院士裴钢。

裴钢是谁?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其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饶毅到底是饶毅。

就在官方发布通报2个小时后,以一篇《正式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呼啸而出,点名向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等举报:

兹正式,公开举报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裴钢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涉嫌学术不端。

向裴钢举报裴钢!

官方通报可以为汝等证明,但我饶毅,耻于与汝并同列。

特别是裴其职务就是要领导严查学术不正之风,这样的举报,可以说讽刺性极强,堪称公开打脸。

其招人恨也足以想见。

须知,上次饶毅举报裴钢,只是提及裴院士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单位。此次称谓之变,也可见饶毅的怒发冲冠,前次举报只是学术造假,这次举报就变成炮轰权力溃烂。

不能不使人联想,科技部参与调查的联席会议中,对裴院士的调查,有无做到切断利益关联的避嫌?

他在这份举报信中直指:全世界没有任何人能重复实验裴钢1999年所做的那个“学术成果”,而裴钢用来自证的文章,也是产自他的实验室,而且这篇文章从未公开发表,可谓天方夜谭。如果不公开发表也行,请你再做一下当年实验,接受监督。文章结尾,他以一句积攒了万千激愤的感叹收尾:

谬误绝不会因为裴钢一人在中国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裴院士有何反应呢?

无。

因为2020年,裴院士已对饶毅发起反攻。其在徐汇起诉饶毅名誉侵权,赢了官司,二审:

维持原判。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裴院士的鼓舞,人在上海的耿美玉也在浦东新区法院,起诉了人在北京的饶毅。

2

这不是一份寻常的诉讼。

试看耿美玉的诉请:

饶毅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及《文汇报》显著位置发布道歉声明,每日发布一次,时间持续十五日,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如果耿美玉胜诉,饶毅照实去做,那和被游街示众、声败名裂没有两样。可以说,是要将饶毅这个老炮彻底摧毁。

这些人的愤怒,不难想见。

而另一方面,但凡有基本社会常识,都明白在这么多头部媒体,连续十五日发布同一道歉声明很难做到,但耿美玉却还是一一罗列写出来,也可见这些人的倨傲无知,更显学术圈的成色。

耿美玉起诉后,今年1月30日,与其合作的绿谷制药也同步发声明,说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被饶毅发表不实言论,严重损害公司名誉,要求其停止损害名誉行为,并删帖。否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眼看对手大有联手围攻的架势,很多人对饶毅的处境感到担忧。

事隔大半年后,我们看到结果来了。

司法为饶毅的质疑正名,比一切社会舆论都更能掷地有声: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从医学发展的角度应当允许政当的学术争议和批评,法律不应当加以限制和干涉。被告作为行业专家,有权对原告研究成果作出评价。

难得的是,法院也给出驳回耿美玉诉请的理由:真理越辩越明!

在今天,当许多人忌惮观点的撕裂、祸从口出的风险而关闭朋友圈,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常识更重要。不只是饶毅赢了,民意赢了,更是常识赢了,是法治文明赢了。

什么是多赢,赢四次,饶毅做到了。

不得不说,饶毅这样的“刺头”,在当今学术圈,太太太另类了。

他似乎生来就不会说让人顺耳的好话。

3

回顾2007年,其放弃在美国一路顺丰的事业,回国发展,他曾创造一个记录: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在美国取得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后,回国全职工作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但这样一个“大腕”,却把自己混成了“愤青”。他不喜欢复杂人际,不喜欢行政职务,为他说话的那几个朋友,也都是圈子里典型的“非主流”。

他处处看不惯:我亲眼目睹几个老院士,围着一个处长陪笑脸。

有次两位院士邀请他参加某大会,并让他出任神经科学分会场中方主席,可以说给足面子了,结果他竟一口回绝,还批评了一通:

我一贯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会议小型才有效。这种大型、科学上低效的会议,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经费、败坏风气。

他把国外经验搬进来,说把“海归”捧太高就是乱象,“博士后回来以后,直接做正教授、研究员,而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是从助理教授做起。……贱卖职称看起来对招进来的人很好,其实对人才缺乏鼓励,对混饭吃的缺乏压力!”

他在所在学校厉行改革,“回国博士后,必须从助理教授做起”。

在最近的微信文章中,他认为有一个学生资质较差,其答辩北大博士,认为肯定通不过,结果却过了,他讶异询问答辩委员会,回答是“还有比这更差的”。

他怒抨相当一部分硕士、博士不合格,这样的人发论文,有无意义?他劝退过学生不要读研,去做其他工作,他强调读书是为了职业训练,不是人人都能做科学家。

他出名后,只认死理的毛病也没改。

前不久,张文宏医生因为一句“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新冠病毒)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被很多人网暴“崇洋媚外”“投降主义”“西方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前高官发文说人类与病毒只能是“你死我活”关系,要为消灭病毒长期斗争。这时,饶毅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发文《谁与谁共存?老祖宗病毒和小孩子人类》为他助阵,他从生命演化的角度谈,“在病毒面前,人类连孙子的孙子都算不上”,在人类进化中,病毒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是人类与病毒共存,而是病毒要不要与人类共存的现实。

大家以为他站张文宏吧?没过多久,张文宏被人举报论文“抄袭”。还是这个饶毅,发文说需要相关方面严查,以正学术之风。让喜欢张文宏的朋友大跌眼镜。

说到底,从来哪都不站,认理不认人。

这样的人,哪个圈子会喜欢?

4

不要说当代,即使放在人情社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偏不倚、只站道理者也是屈指可数。

想来想去,倒是有一个人,大诗人苏东坡。

他不赞同激进的变法派王安石,被外派离京,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守旧派司马光上台,将苏东坡提拔回中央,他想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希望苏东坡摇旗呐喊,孰料认死理的苏轼也唱反调,认为其法利弊参半,只要革除弊端,不能彻底废弃,结果触怒旧党,再次走上贬官之路。

以苏东坡之聪慧才气,如果懂得“顺势而为”,未必不能成就大事业,但谁让他生来就是直肠子,这也注定了他不会成为王安石,更不会成为司马光,他就是他: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是在这样的“不徇私情”之中,成就了一个所到之处百姓感念,百年后被一代代人称颂的君子传奇。

这样的人,原来一直都有。

即使在今天,也难避“身单影只”的命运。

于是人们看到,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原被很多人看好的饶毅落选。而排在基础生物组第一入选的,正是舒红兵,武汉病毒研究所美女所长的丈夫。

结果出来后,饶毅发文声明,不再参加任何院士评选。

年底,他发文《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长文里,他高度推崇两个人,一个是屠呦呦,一个是张昌绍。他俩都是青蒿素的奠基人。他当时就赞赏,二人的贡献足以配得上诺贝尔医学奖。

一切被他言中。2015年10月5日,无缘院士的屠呦呦,捧杯诺贝尔医学奖。

时间是最好的审判者。

当“饶毅赢了”的信息传来,秦鉴君注意到,朋友圈一片激奋的点赞与喝彩。

饶毅的赢,是为那些过往被折损、被磨灭的敢于发声者而赢;是为人们心中被压抑的光而赢;是为万千基层科研人员向往的学术清朗而赢;更是为一个以常识和法治为基石的社会文明而赢。

中国需要这样的铁面饶毅。他就像油盐不进的岩板,与周围泥水泾渭分明,有他在那里,那里的大地便能保持一方刚硬,而不至于在浑水的侵蚀下整体塌陷。

这样的饶毅越多越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饶毅。当现实中的饶毅能被法治和社会充分守护,它便能激活越来越多人心中那刚正不阿的山石,像一个大写的君子,昂起胸膛。

刚正的中国人,于是便有刚正的中华民族,有如群峰拱护的喜马拉雅,真正雄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站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