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09:01:02
文|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人老了,最怕什么?
怕摔倒后再也起不来?
怕子女忙没人陪伴?
怕无法自理不中用?
当然!
而对于一个无儿无女,又丧偶的独居老人来说,除了这些,他们最怕的,就是没人陪自己说话。
更怕半夜里突发病痛,身边却是空无一人。
甚至一觉睡下去再也醒不来,没人会知道。
更别说养老送终了。
说白了,就是四个字:老无所依!
杭州余杭区某小区的张浩阿姨,就是这样一个老人。
张阿姨69岁,曾是山西某矿的一名高级护士,现已退休多年。
2012年,老伴去世后,她一病不起,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才慢慢好转。
幸运的是,老伴留给了她一套三居室,没有儿女的张阿姨,常年一个人生活在里面,与一条叫“波波”的白毛小狗相依为命。
日子久了,除了偶尔生生病,最让她觉得难熬的,就是与日俱增的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去养老院,余杭区新开的养老院,她都去了解过。
但自己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2100元,而养老院的收费,都要3000元以上,而且还不计护理费。
经济上的拮据,让她打消了住养老院的念头。
为了解决独居生活的孤单和无助,她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面向社会,公开征寻跟她情况差不多的同龄人,大家一起抱团养老。
在考虑了很久后,她坚定地相信,抱团养老这个办法,能让她远离老无所依的困窘。
2017年2月,张阿姨拨通了杭州某报社的电话,想通过媒体的力量,帮自己达成这个愿望。
报社里接受张阿姨委托的,是一个姓罗的年轻男记者。
出于职业敏锐度,以及对“抱团养老”这个话题的新鲜感,他敲开了张阿姨家的门。
张阿姨把自己对于抱团养老这个愿望的初衷、设想与要求,都跟罗记者详细讲了一遍。
她希望,跟自己一起抱团养老的人,身体素质要相对好,人品道德不能差。
同时在年龄、兴趣爱好、人生观等方面,最好没有太大的差异。
如果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差不多,那就更理想。
最关键的是,这个跟自己抱团养老的人,要热心而又真诚。
三两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互帮互助,彼此陪伴。
因为家里是三居室,除了自己一间房,其他两间都腾给与自己抱团养老的人。
每人一间,按月付房租,生活费用上AA制。
平时大家可以一起买菜,做饭,搞卫生,遛弯,健身,喝茶,聊天,甚至旅游。
既是朋友,又是亲人,更是抱团养老的灵魂伴侣。
既有共同生活的交集,也有个人的空间。
听起来,非常不错。
罗记者根据张阿姨的这些想法,给她拟定了一份关于抱团养老的居家协议。
之后,罗记者刊登了张阿姨寻人抱团养老的公告。
让他没想到的是,公告发出后,短短一周时间,就先后收到了190名应征者的资料。
在罗记者和张阿姨的共同把关下,这190名老人当中,就有60位被筛选出来。
之后,罗记者又分别给这60位老人去电,通过深入交谈,又进行了第二轮筛选,最终可以入围见面的,剩下20人。
为了尽快给张阿姨找到合适的养老伙伴,罗记者紧锣密鼓地安排着张阿姨跟这20位老人的见面。
有时候一天见一个,多的时候一天见两个,甚至三个。
在最前面的约见中,一位70多岁的吴老伯,引起了张阿姨的注意。
吴老伯看上去非常友善,谈吐斯文,精神矍铄,也是老伴去世多年,不过有一个女儿。
这次抱团养老,还是女儿帮他报名的。
但细心的张阿姨在看了吴老伯的体检报告后,发现他身体条件不太好,不符合自己找人抱团养老的初衷,最后只好放弃。
之后,张阿姨又在罗记者的陪同下,找到了68岁的赵阿姨和71岁的孙阿姨。
在这些前来应征的老人中,有的是鳏寡老人,有的是不想给自己儿女添麻烦,想独立度过自己的老年,活出老年人的尊严。
而赵阿姨和孙阿姨,就属于后者。
赵阿姨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依然和年轻时一样,非常爱美,并且从来不做家务。
而孙阿姨,除了为人随和,还和赵阿姨一样,也很爱打扮,追求时尚。
三个人经过一番聊天和了解后,觉得彼此十分默契,一拍即合。
于是,孙阿姨和张阿姨很快就把行李搬了过来,和张阿姨同住。
三个孤独的古稀老人,就这样开启了抱团养老之旅。
在一个屋檐下,她们有说有笑,一起买菜做饭,喝茶聊天,嗑瓜子,晒太阳,跳广场舞,生活安排得丰富而又精彩。
为此,罗记者所在的报社,还特地发布了一篇题为《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同居吧》的专题报道。
这篇报道,瞬间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短短几小时内,阅读量就已经达10万加。
很多读者发来私信,表示想要加入张阿姨的抱团养老团队。
然而,就在张阿姨以为她的抱团养老之旅就这样顺利定下来之后,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
一天,张阿姨接到孙阿姨在小区外面慌慌张张打来的电话,说因为某些纠纷,自己被物业的人打了。
此后的两三天内,孙阿姨和赵阿姨便先后搬离了张阿姨的家。
就这样,还不到半个月,张阿姨理想的抱团养老梦,就这样化成了泡影。
让她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赵阿姨和孙阿姨会突然离开,自己究竟是什么地方做错了?
她来不及多想,没过多久,又委托罗记者找到了来自温州农村的55岁黄阿姨。
黄阿姨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参加工作,但觉得自己还年轻的她,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想体验一下与人抱团养老的生活。
一番面谈后,张阿姨对黄阿姨的印象还算不错。
而黄阿姨也觉得,张阿姨虽然跟自己年龄差了一大截,但思维敏捷,谈吐不俗,有见识,比较符合自己的预期。
可当她把行李搬过来住下后,就发现张阿姨其实潜意识里有些瞧不起农村人,话里话外都带着一种不太友好的语气。
这让初来乍到的黄阿姨,多少有些不适应。
别看她来自农村,但非常讲究养生。
不仅如此,黄阿姨还特别勤快,一住进来,就顾不上收拾自己的行李和房间,而是马上拿起拖把和抹布,屋里屋外地收拾。
可即便如此,张阿姨依然颐指气使地对她说:
“房子记得每天收拾干净,知道吗?”
“厨房用完以后,台面不要有水,好吧?”
而当黄阿姨夸张阿姨的菜做得好吃,张阿姨不仅没有开心,反而还指责黄阿姨不真诚,很做作。
住了三天的黄阿姨,明显感觉到张阿姨对自己的不待见,心里很委屈,也萌生过离开的想法。
可善良的她认为,如果自己就这样一走了之,撇下孤独的张阿姨,会有些过意不去。
而张阿姨并不这么想,第二天,她直接找到黄阿姨摊牌了,黄阿姨也顺水推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张阿姨第二次组建的抱团养老团队,还没撑过五天,就又散了。
后来,张阿姨私下里跟罗记者说,黄阿姨不能吃苦,太讲究膳食,虽然来自农村,但从来不吃剩菜,这让张阿姨很反感。
而黄阿姨也觉得,张阿姨太强势,话里话外都带刺儿,好像对农村人有很大的成见。
抱团养老希望再次落空的张阿姨,思来想去,还是非常想念之前搬走的71岁孙阿姨。
她认为,孙阿姨生活理念和习惯都很好,是自己最理想的养老伴侣。
正当她对孙阿姨的离开表示遗憾时,意外地接到了孙阿姨女儿的电话。
对方告诉她,自己因为没有时间陪母亲,想让母亲再回到张阿姨身边居住,两人也好有个照应。
这通电话,让张阿姨喜出望外。
可孙阿姨表示自己还没有想好,还在考虑中。
而一心想赶紧将养老伴侣定下来的张阿姨,急不可耐,一边等着孙阿姨的答复,一边委托罗记者继续找寻。
热的罗记者也没有让张阿姨失望,很快就给张阿姨介绍了一个退休医生马阿姨。
马阿姨今年70岁,老伴身体不太好,常年需要吃药,有一个女儿在香港,一个儿子在宁波,平时就两个老人独自在家。
而马阿姨的家里要装修,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在装修期间,她想带着老伴在外面找个地方住。
考虑到张阿姨以前是高护,最主要的是,她跟自己一样,也来自上海,马阿姨便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张阿姨家里。
张阿姨很热情地为这对母女的到来做着准备,她一大早就高高兴兴地去了菜市场,买了很多上好的食材,做了一桌子上海菜,接待马阿姨母女。
一番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寒暄之后,三人就聊起了家常。
让张阿姨没想到的是,两人还没有开始正式签署抱团养老居家协议,马阿姨就提出了一大堆条件和要求。
她表示,自己从来都不做家务,也不搞卫生。
张阿姨马上接住话说,“那咱们就请钟点工。”
可接着,马阿姨开始嫌弃张阿姨家里“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得丢出去一些。
之后又埋怨说,她这个人非常爱干净,张阿姨家里的台灯,墙角等等地方,都不太干净。
张阿姨脸上虽然没有表示任何不悦,但内心却咯噔了一下。
她觉得,马阿姨已经干涉到自己的生活边界了,这让她有些不能接受。
毕竟,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渴望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来抱团养老,彼此陪伴,互相关照的独居老人,而不是提供五星级酒店住宿条件的包租婆。
于是,在马阿姨母女俩返回上海时,张阿姨通过短信,委婉地谢绝了对方。
就这样,张阿姨抱团养老的团队暂时搁浅,但她依然在这条路上,屡战屡败,然后再次出发。
让她惊喜的是,不久后,自己一直牵肠挂肚的孙阿姨,终于给出了回应,说愿意搬过来和她同住。
再次见到孙阿姨,张阿姨高兴得像个孩子。
开门的那一刹那,两人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可抱着抱着,张阿姨突然放声大哭。
说实话,看到两个因为孤单而走在一起的老年人,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很心酸。
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自己老了的那种无助,那种把希望寄托在陌生人身上的无力。
不知道这应该是一种庆幸,还是一种悲哀。
孙阿姨到了之后,张阿姨问起她此前仓促离开的原因,孙阿姨倒是很坦诚,直接把话说开了。
她说当时只住到半个月,可张阿姨就跟她们提到了房租,就让她觉得非常不舒服,于是找个借口逃了。
埋在心头的疙瘩解开了,两人更加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缘分。
而生怕孙阿姨反悔,张阿姨考虑到孙阿姨喜欢嗑瓜子,喜欢健身,便在网上买来了壁挂的健身器材和很多种口味的瓜子。
张阿姨的细心和真诚,让孙阿姨很感动,这让她了解到,张阿姨其实并不像自己此前想的那么狭隘。
孙阿姨搬过来后,两位老人每天一起出去遛弯儿,逛公园,喂鱼,健身,喝茶,聊天,屋子里经常传来她们的笑声。
不仅如此,追求生活品质,懂得生活情趣的张阿姨,还隔三差五请邻居来家里开舞会。
邻居们都说,自从孙阿姨搬过来之后,张阿姨性格活泼开朗了很多,人也显得年轻了很多。
可是好景不长,相处大半年之后,孙阿姨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搬走了。
组建过好几次抱团养老的团队,经历过好几次和陌生老人的同居与磨合,再次回到独居生活的张阿姨,此时此刻,她也想清楚了。
她觉得,无论有没有合适的伙伴与你抱团养老,还是一个人孤苦无依地过活,生活都得继续。
是的,生活是残酷的,它并不会因为你是独居老人,而格外宽恕。
老人,也当自强。
真正的老无所依,不是怕夜里病了没人问津,怕摔了没人管,而是人之将老,灵魂依然要有一个归宿,一个寄托。
无论是保持自己在某方面的兴趣,还是找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有个事情干,有个念想奔,并且把心态摆正,看淡得失,才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保持生活的热情,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活出精彩的暮年。
但不可否认,孤独,寂寞,老无所依,对未来充满恐惧,这永远都是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处境。
愿天下所有老人,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