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 01:07:02
(原标题:海南警方:网民“罗某平”被刑事拘留)
海南警方:2021年10月7日,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网民“罗某平”在新浪微博发布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的违法言论,造成恶劣影响。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于当天依法传唤罗某平(男,湖南长沙人,40岁,新浪微博名“罗某平”)并开展调查。
经审查,罗某平对其通过微博发表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言论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目前,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已经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对罗某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英雄烈士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侮辱、诽谤或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查处。希望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
2021年10月8日
此前报道
网民辱骂"冰雕连"共青团中央:污蔑先烈我们不答应
近日,正值电影《长津湖》热映,在人们缅怀逝者、致敬英雄的同时,网上却也出现了污蔑抗美援朝先烈的声音。对此,解放军报和共青团中央纷纷作出回应。
《解放军报》发微博称:冰雪雄魂不灭,英烈不容诋毁!山河无恙,离不开英烈的鲜血浸染。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度严寒的雪地里,直至牺牲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年轻的生命,铸成了冰雕,在雪地中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安全与国际的正义。英烈是军之剑、国之干、民族之魂,保护英烈,是对历史最基本的敬重,尊崇英烈,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底线。冰雪雄魂不灭,英烈不容诋毁!
共青团中央则在微博发文:污蔑抗美援朝先烈,我们不答应!“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长津湖战役中,三支连队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中坚守阵地,除2人外,全员化作“冰雕”。“冰雕连”,是对他们为国而战的缅怀,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某些人不能一边享受着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生活,一边却昧着良心污蔑先烈。
如今,“冰雕连”已经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亦是志愿军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象征。“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烈不容戏谑!不可污名!不能侮辱!我们决不能让那些恶意诋毁英烈的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媒体:对长津湖的胜利说三道四的人他们究竟想干什么
电影《长津湖》刻画了这样一幕。
在美军占领的天空上,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让直升机冒险贴近地面,如果可以他似乎还想以目光犁开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岭。
面对凛冬史密斯退却般缩进了皮夹克,才打开舱门寻觅志愿军的踪影,一无所获后,他扬长而去。他判断一群裹着农村碎花棉被的战士,几乎不可能在这片寒冷中悄无踪迹地穿插。但当镜头随着令人生畏的雪花落下,我们才勉强辨认出全身埋在雪中一动不动的志愿军将士。
电影中这样的一幕和史密斯的心路历程,反映着当时美国人的逻辑:鸭绿江不是什么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军队只是一群拿着简陋步枪的“农民”和“洗衣工”。麦克阿瑟曾嘲讽地说:“如果中国人真要南下到平壤,那他们就是自寻灭亡。”
而那一年,这样的轻视,不仅来自于敌人,甚至连我们的手下败将,都不看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曾在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的张东荪幼稚和可笑到向美国方面“求情”: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让美国“留着中国”。他同与美国有联系的王志奇联络,让其把个人的意思转告美国,想充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调人”,并将抗美援朝中国出兵的具体日期和国家财经预算等国家核心机密,编成情报,派人转交给司徒雷登。
抚顺战犯管理所副所长曲初回忆,当日本战犯知悉志愿军要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硬碰硬时,他们公开叫嚣:“日本帝国的陆海军都被美军打败了,中国和北朝鲜的军队,怎么能够抵抗得住装备现代化的美国军队呢?”
功德林中关押的国民党战犯文强得知“美军仁川登陆”的消息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所谓的“美朝鲜战争的预测”,其中文章是这样作结的:“美国是不可战胜的。”在害了“恐美病”“崇美病”的人眼里,美国人点头的事谁也阻挡不了,美国人摇头的事谁也做不成。
但志愿军早已不是多年前江西那一簇怕被风雨扑灭的火苗,谁都不能低估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
1950年11月27日夜,长津湖区域北风呼啸。
美国老兵约翰每每想起仍心有余悸的场景:“我的火力很猛,坦克、火炮还有机枪都在向他们射击,犹如一道道的火蛇,中国士兵像僵硬的原木一样成排倒下,却又不断有人从树林里涌出……即便是枪管打红,河岸上尸体堆积如山,白色的冰雪都被硝烟染黑,被鲜血染红,他们依然像原木在移动……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太可怕了。”《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曾记载这样惨烈的一幕:“中国军人浑身挂满冰凌,还在顽强地冲锋。中国军人唯一的防冻措施,不过是用猪油和牛羊板油把脚糊住以防冻伤,但他们却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意志力。数十万官兵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下,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弹雨火海。”
穿插、穿插、再穿插......一名陆战一师的老兵仍为当时志愿军的智慧和勇敢所震慑:“你不需要去查看他们在哪里,他们在你后面、在你前面、在你中间包围着你。”
师长史密斯对号称160年未尝败绩的“王牌部队”下达撤退指令时,留下了一句让许多军史专家反复品味的措词:“陆战队,向南进攻!”然而,这更像是在为这场战役中他说的另一句话作注释:“看来,我们只能为生存而战了。”
第二次战役胜利后,美国开始寻求停火谈判。恰如毛主席所说:“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不得已了。”
跪下缴枪的美国被打痛、打服、打怕,一些害了“恐美病”“崇美病”的人被狠狠打醒。作家李峰在《决战朝鲜》一书中写道: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没有正眼看过中国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那”这个蔑称从“清长之战”起一夜间在日本大众的口语中消失,连沈阳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也是在此之后才开始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而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的国民党战犯则热情高涨地参与了支援前线活动,一袋袋尚有余温的炒米炒麦被送了出来,据称炒面质量相当好,脆而不焦。曾学习过美军战术的国民党将领在得知志愿军连连胜利的消息后,自发编写了《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他们中绝大部分已有共识:幻想反攻大陆的“委员长”和他幕后的手,可能永远无法触及脚下的这片土地。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曾评价长津湖战役的意义: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然而时至今日,却仍有一些人在志愿军鲜血浇筑的伟大胜利上搬弄是非,试图否定胜利。
《长津湖》刚刚上映,网上就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声音出现,称当年是驱使着志愿军官兵在缺衣少弹的情况下去送死,甚至还称“真实的战场上,志愿军和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一样只会‘无脑’冲锋,靠数量取胜”。殊不知,这种方式其实是西方的宣传借口,其主要是妄图借机塑造出以寡敌众、以少打多的形象,以挽回自身作战失败的负面形象。《阿尔法美国军事指南丛书》曾指出:“西方国家的媒体想象中国士兵冲进战场,并肩作战,以大规模的‘人海战术’发动进攻。事实恰恰相反!”真正从前线归来的贝文·亚历山大也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承认:“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中国人确实采用成排成连的人海战术,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还有“美军是赢家”“长津湖战役本就不该打”等谣言,也是一些人犯了“恐美”“崇美”的老毛病,掉进了不能轻易走出的舆论陷阱。
我们绝不允许,这些软刀子割裂我们硬实力打来的胜利。环顾如今的世界,看不惯中国成就、见不得中国发展的人仍时不时出来“捣蛋”,有的妄图动摇和否定先辈们留下的斗争精神,有的蓄谋破坏和分裂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他们的手段不再局限于看得见的战场,“刀兵”渗透到了思想、文化、经济、文艺等各个领域。想以此对付智慧、勇敢、坚韧的中国人民,这不仅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中国人民拒绝战争,但不意味着会选择投降。“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任何外来势力妄想欺负、压迫、奴役中国人民,历史已经将其下场写在长津湖中。
当年仓皇败退的,是那个不可一世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