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01:29:01
手机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shoujiys.net
◎科技日报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虞璐冯凯
扬州疫情从一周前连续多日40例以上,到昨天开始连续2天下降到18例,很多关注扬州的人都感到疫情已正在好转。然而,也有人在网上或朋友圈盲目猜测,认为疫情已到“拐点”。
常州驰援扬州核酸采集医疗队供图
那么,目前扬州疫情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否真的已到“拐点”,应该如何科学看待确诊病例下降?扬州又该如何巩固前阶段来之不易的成效,一鼓作气打赢聚集性疫情歼灭战?
8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扬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当前扬州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
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扬州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指出,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扬州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持续下降,感染来源发生结构性变化,基本都在隔离范围内,社区传播链得到有效阻断。
对于目前扬州疫情处于怎样的状态,有专家认为,眼下与“德尔塔”的对抗,仍处于“胶着拉锯阶段”。
特别是这轮疫情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非常凶猛,‘病毒症状隐匿,携带病毒后难以早期发现,病毒载量高,传代快,导致传播链条难以迅速控制,短期内造成大量传播。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用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劲松的话来说,“目前,扬州仍然存在社会面散发病例,提示疫情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不能放松防疫措施,需要坚决贯彻找全密接人员的要求,做到应隔尽隔,社区内严格执行管控措施,并加强服务与保障,支持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扬州市科技局供图
“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集中隔离点风险管控、防止出现感染风险,加强集中隔离点风险管控、防止出现感染风险。只要我们坚持用好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发展群防群控局面,相信本次扬州疫情是完全能够控制的。”王劲松说。
应对“拐点”有正确的理解
“很理解大家对拐点的期盼,特别是在经历了过去一周扬州日确诊病例数持续快速增加的严峻形势下,看到日增病例减少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是不是‘拐点’到了。”扬州大学护理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卢光玉说。
卢光玉认为,我们应对“拐点”有正确的理解。在传染病传播动力模型中,拐点说的不是病例数,而是病例的增长速度。即使拐点真的到来,病例还是会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会变慢。理解了这个拐点的含义,就能读懂为什么说:“虽然日增病例已连续两天呈现下降走势,但是否能说已经出现拐点还有待观察,取决于现有的各项举措能否落实、起效”。
“需要注意的是拐点即便到来,也不是说就可以放松了,不能掉以轻心。哪怕只有一人感染,如果没有隔离好,都有可能造成疫情二次爆发,只有保持零确诊,并且连续几周不再出现确诊情况,才能说明病毒基本得到控制。”卢光玉说。
卢光玉提出,当下,尽管扬州已开展了一系列全面升级的综合防控措施,例如针对大家比较担心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中漏检的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将未检测核酸人员录入失信记录甚至治安处罚等。
接下来,首先还是应当加强精准控制隔离观察群体,确保无散发病例的发生。也就是说,如果接下来新发确诊病例如果均出现在隔离观察的对象中,说明精准防控成效显著。
同时,应特别加强核酸检测点,隔离点以及发热门诊等的感染防控,特别是在居民大规模参与的核酸检测点,应持续加强规范优化采样、运检、检测、反馈流程的管理,以及在当下强有力的社区管控基础上,要加强居民及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
流行病发生最重要就是要早发现早控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新发现的本土确诊病例,绝大多数都是从封闭区和隔离点中筛查出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专家也曾预测,疫情可能将在两到三个潜伏期内,也就是4到6周得到控制。
扬州疫情传播为什么如此厉害?
在常州驰援扬州核酸采集医疗队队长狄佳看来,此次扬州疫情的传播,首先是传染源没有早期控制:首例输入性传播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无视防控规定,加上少部分本土病例对传染病防控的常识欠缺,对疫情传播起到推波助澜。
相关专家还介绍,与国内其他发生过疫情地区相比,扬州疫情有着显著的不同和特殊性,出现的是“二条传播链”,并同时在社区、家庭广泛传播,底数也还不是很清楚。由于密接和次密接的范围拓宽,一直在医院外作为传染源播散疾病。因此,斩断传播途径的难度增大。“所有流行病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早发现,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这是最好的时机,需要快速隔离的传染源包括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一旦发现尽快隔离,否则需要隔离的人数就会成倍增加,防控难度明显增大。”狄佳说。
卢光玉还建议,应加强疫情信息公开透明,疫情当下,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如果信息公布不及时不透明,反而容易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条件,造成民众的恐慌。尤其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要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干预,同时要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社会心理影响,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
编辑:黄磊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