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18:39:25
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竞争,不仅能打造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政府曾宣布在新冠疫苗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给有需求的国家。8月16日,据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公开透露,中国已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8亿剂疫苗,居全球首位。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疫苗正源源不断走向世界,助力解决全球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难题同时,也为各国抗疫增添了力量与信心。
近日,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原司长许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对我国企业有重要意义。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竞争,不仅能打造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尚未形成规模。新冠疫情发生后,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进入国际公立市场采购的重要性,但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能否拿到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等。
许铭透露,目前全球基金和中国企业的合作主要在产品采购方面。全球基金每年从中国的药品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购买的产品大概有2亿多美元。其中,我国抗疟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后,全球基金还增加了从中国企业采购相关防护用品,采购量不断增大。
许铭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值得尝试,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多年的积累和摸索。
《21世纪》:全球基金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包括哪些方面?
许铭:全球基金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已经延续很多年了。目前合作主要在产品采购方面,全球基金每年从中国的药品企业、医疗器械企业,还有蚊帐生产企业等购买的医疗产品大概有2亿多美元,其中1亿多美元是全球基金直接采购,另外1亿多美元是间接采购。
在这2亿多美元采购份额中,我国抗疟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抗疟蚊帐,全球基金每年从中国采购的蚊帐占其在全球采购蚊帐比例达70~80%。
此外,在抗疟药方面,我国复星医药、桂林南药是全球基金重要采购企业。例如复星医药的产品覆盖抗疟的预防、治疗、危重患者救治。因有多个抗疟制药剂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并通过了各国采购计划,其产品已进入全球基金等机构的采购目录。
实际上,全球基金从中国采购的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以前全球基金在中国的采购主要包括抗艾滋病、抗疟药、抗疟蚊帐以及诊断试剂等。新冠疫情后,全球基金加大从中国企业的采购,增加对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采购。例如仅仅口罩这一项,从去年疫情暴发到现在全球基金从中国采购份额已达2亿多美元。
《21世纪》: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的现状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许铭: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公共卫生的采购市场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但在新冠疫情后,疫苗成为公共产品,加上疫苗供应等,全球公共卫生的采购市场的规模急速放大。此外,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其体量正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尚未形成规模。新冠疫情发生后,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进入国际公立市场采购的重要性。
实际上,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能否拿到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等。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拿到预认证,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已有能力竞标,因为很多机构在采购前都要进行招投标。因此,企业是否熟悉招投标方面的“游戏规则”也是挑战之一。
此外,产品出口上市后,产品的安全使用、药物警戒、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能否做好也是重要挑战,并不是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
《21世纪》:从企业和政策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公立市场?
许铭:国际公立采购市场中产品品种较单一。以药品为例,目前已通过了卫生组织预认证的药品主要集中在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生殖健康、痢疾、流感和被忽视的热带病等领域。
从企业角度,我觉得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应依据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因国际公立采购市场中产品价格较低,且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如果企业认为其管线与认证产品的品种不符,则需要考虑是否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但如果管线匹配,例如生产艾滋病药物的企业,目前艾滋病药物在全球基金药品采购中占比最大,因此企业可选择参与。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出台更多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并提供相应的帮扶和指导,以更好的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21世纪》: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对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许铭: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对我国企业有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全球公立市场采购是以联合国机构为主,且采购产品主要用于捐助发展中国家,因此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活动有较浓厚的公立色彩。很大程度上,其实企业是在全球范围践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竞争,可打造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公立市场值得尝试,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靠多年的积累和摸索。相比之下,欧美以及印度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公立市场方面经验丰富,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
《21世纪》:目前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特点是什么?
许铭:实际上,全球医药产业链布局是哑铃状的格局,哑铃的一端是以提供中低端产品的印度和中国企业为代表,而另一端是以提供附加值产品的欧美日企业为代表。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创新药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国医药企业正在从哑铃这端向哑铃另一端延伸。
《21世纪》:我国医药企业应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
许铭:首先我国作为原料大国,应立足原料优势。实际上,国际化发展能走多远取决于原料供应能力,特别是在国际供应出现大波动情况下,原料能够持续向全球供给很关键。此外,在立足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应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企业参与国际化不仅是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更需把产业链生态平移出去,产业生态涉及资金、技术、人员、配送、仓储等整个生产链条。例如在非洲做本地化生产时,我们发现尽管药品可以生产,但装药品的新瓶却要从中国进口,导致进口成本显著提高。
此外,光靠在行业内整合资源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进行跨行业整合与协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医疗等跨行业资源打造国际竞争优势。
三是要多方面地跟国际接轨,包括监管和企业的商业模式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