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16:03:49
左起邵昱皓,杨子恩,栾玟馨,邵逸谦,朱多恩,王以诺
弟媳在家庭微信群里传了这张照片,立即引发了我的关注。
按左起,分别是:
邵昱皓,妹妹告诉我,这是我们村邵春光的孙子。春光比我大四五岁,我小时候经常跟着他玩。他是我们村里的大文化人,是和我能聊得来的不多人之一。可惜时运不济,没有能够考上大学。印象中他喜欢制作鞭炮,经常有一些发明创造。他女儿现在中科院某部门从事科技研究工作。
杨子恩,这是我表弟栋华的二女儿。这是我四姑妈的孙女。四姑妈是高中毕业,用我母亲的话说“就她文化水多”,而且她很有反叛精神。现在我还想着她和我爷爷争辩,说“大人说话不允许顶嘴是家长作风”,把爷爷气的嘴角一翘一翘的情景。在我们家,似乎也只有四姑妈经常纠正爷爷的错误,例如爷爷喜欢听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因为语言习惯复述时往往把“公主”说成“公猪”,包括我们这些小孩也只是笑而不言,唯有四姑妈提意见“什么公猪母猪的,人家是公主好不好?”爷爷自然要承认错误,但他却是坚决不改后面继续如故,可能是爷爷的口音问题吧。前几天,我在神木,杨家将的故乡,还想起这件往事。
栾玟馨是栾庆来老师的孙女。栾庆来老师是村里的民办老师,1978年的夏天我6周岁,被送入村里的小学,跟栾庆来老师读书。太笨了,学了2星期栾老师叫我到黑板上写个“2”,我不会。说,“老师,你写一个我比着(土话:模仿)画一个吧!”老师和父亲说,“孩子还太小,不开窍,让他晚一年再上吧!”我能想像出父亲的失望。作为农村少有的高中毕业生,在命运之神对他关上了大门后,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他的儿子并不是神童。岂止如此,连一般人都不如,半个月还不会写个2!父亲给我了重重一巴掌,“上坡干活去!”当时的我不觉得羞辱,农村的活很累,但我仍然喜欢田野里那种特有的农家孩子所发现或者说寻找到的乐趣。好在,第二年我读书就开窍了,才有了今天这份城里人的生活。
邵逸谦,这是我外甥。还记得2015年六七月份妹妹从老家打来电话,“哥哥,我意外怀孕了,你给拿个主意,怎么办?”我头轰的一下就懵了,这事太突然也太重大了,妹妹也是第一时间告诉我。你是她大哥,你是个城里人,你是个国家干部,你应该给个主意!“我想一想,回头给你电话!”因为这是个重大决定。一方面妹妹也快40的人了,另一方面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三是可能有罚款(社会抚养费),毕竟中国的事谁也说不准。最后我正式回复妹妹,“生下来”。你知道,我作为一个纯正的法律人,即使是面对恶法,但恶法亦法,你这是公然违反计划生育法,而且是违反基本国策,你就能想像我做这个决策有多么艰难!主要考虑了:一是计生政策近期可能调整,二是我坚决反对堕胎等不人道的行径,三是老家许多人事实上已经超生了(老百姓用脚为政策投票),这是有攀比效应的。“可是,如果是男孩,负担好重的,还要缴纳罚款?”妹妹也担心!我笑笑告诉妹妹,“如果实在要罚,你哥哥会帮你缴纳的!”2015年10月29日18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二孩全面放开,这是计生政策30多年来的首次松动,于是,我这个外甥一分钱没罚。
朱多恩,这是我二姑妈家二表弟的孙子。二姑夫不但有木匠手艺,而且做得一手好菜。五个女婿,年初二看丈母娘,都是二姑父做菜。他庄稼活应该也在行。不过孩子多,日子过的比较紧巴。他年轻时喜欢抬杠,例如外出看到过美女头蛇身的美女蛇表演,就认为一定是真的。说给其他亲戚听,他们就为此争辩。那年代农村娱乐少,争吵也是一种消遣方式,特别是在农闲的春节期间。二姑父酒量一般,但嘴上不服输,因此酒桌上就容易吃亏。见过他醉过几次。后来他患肝腹水就怀疑与喝酒有关。奶奶生前一再叮嘱我“不要喝酒”,因为醉酒对身体伤害太大了。表妹出嫁后,二姑父一口气盖了两处新房子,然后是大表弟结婚,俗话说“你要想一天不得安宁,这天你就请客吃饭;你要想一年不得安宁,这年你就修房盖屋;你若想一生不得安宁,今生你就去娶小老婆……”,不知道要受多少为难。二表弟还未结婚,二姑父尚未完成任务(老家把老人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叫任务),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家的好日子已经到来。特别是二表弟人才竟然超出了二姑父,婚姻自然容易(后来娶了个城里姑娘)。现在二表弟的孩子都这么大了,真是时光容易把人抛。
王以诺,这是我弟弟的女儿。2014年我经常想到母亲,因为那年我42岁了,母亲去世那一年父亲也是42岁(母亲殁年44岁)。作为一个42岁的男人,我更能体会到母亲去世给父亲、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母亲的突然离去,让父亲、妹妹和我甚至整个大家庭生活都发生了剧变。我也能体会到父亲当年的无助与落寞,那是一个丧偶的中年男人对19岁的儿子所不能表达的。现在的继母对父亲和我们兄妹都很好,我异父异母的弟弟(来时才10岁)现在都结婚生子立业成家,孩子都这么大了。
据弟媳说这是幼儿园的招生广告宣传片,选了几个孩子的合影。看着孩子的照片,突然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同龄人。
我曾在《围着老家转圈》后记中写过:大我2个月的彩云姑姑,大我1岁的国胜表哥,小我1岁的素梅表妹,小我3岁的敬荣妹妹。为了这本家族史,我们分散于各地的亲人们借助现代联络方式建起了专门微信群来致我们的青春,一如30年前的冬夜一家人围炉夜话。我们共同回忆起了很多的陈年旧事,在回忆中我们仿佛又一次回到了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那是我们1970年代的共同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与其说是我的著作,不如说是我们的集体创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录,我不过是执笔人。老王家是一个山东农村的普通人家,这个大家庭的人也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却想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讲一讲我们老王家这几代人的悲欢与离合。
现在,彩云姑姑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驻守乌鲁木齐的解放军军官。
国胜表哥的儿子今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我的儿子现在法学院就读,正在准备法律资格考试。
表妹素梅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小伙子一表人才,还找了个模特女朋友。
妹妹的儿子正在医学院就读。
不禁感慨,如果我们小时候有张合影多好,那个时代不允许。当然,今天我的我们分布在天南海北,要合个影也是不容易的事。
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