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18:43:02
“印度将尽一切努力成为一个自力更生的国家。”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不懈深化福利救助政策,为每一个贫穷、受苦、受剥削的人提供帮助,这也将进一步加大经济活跃力度,恢复国家经济正常运行。”
印度总理莫迪曾如此向全国发表讲话。
印度的2个第一
古人云:“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还有这样一句俗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能否吃得饱对人的正常活动至关重要,这也就产生一个问题——粮食安全问题。
如果要提到哪个国家饥饿人口最多,或许有许多人都会想到人口大国---印度,印度是目前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粮食安全没有办法得到保障的国家。
印度总理莫迪近些年来一直口口声声说要自力更生,要减少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支持国货发展,就目前来看在农业上莫迪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
根据最新数据,自2020年4月份到2021年3月份,印度大米出口额与同期相比激增43.5%。在过去3个市场年度中,印度大米的出口量维持在1000万吨至1300万吨左右,对外出口大米量占据全球大米出口市场1/4的份额,印度在粮食出口上稳居世界第一。
另外,根据美国农业部此前预测,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度对外出口小麦量没有明显波动。印度自2021年至2022年对外出口小麦量将达到220万吨,而上一年度出口小麦量为230万吨。
原本印度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极不乐观,国内也有大量民众吃不上饭,然而如今却依旧能够大量对外出口大米小麦等各种粮食,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印度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大国,印度人口数大约是13.2亿左右,而中国人口数大约是14亿。除了有相似的人口基数之外,中印两国同样都是农业大国。
印度国土面积达到29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高达189.1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57%,印度的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美国耕地面积为168.18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23.8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可见在耕地面积上中美两国都要少于印度。
令人感到十分惊讶的是,虽然印度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2018年印度粮食产量仅仅达到2.6亿吨,这一数字是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
也就是说,虽然印度耕地面积广大,但是粮食产量不高,这主要有以下多个原因:
第一,农业自然是要考虑到自然条件,印度的自然条件可谓是一言难尽。印度位居热带跟温带,热量跟降水量都是充足的,这对于发展农业来讲极其有利,但是印度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
印度同中国一样作为一个沿海国家也会受到季风影响,但是印度相比较中国来讲受影响则会更加严重。
总的来看,印度年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000毫米左右,降水量十分充沛,但是印度每年大部分降水量都集中在6至9月的雨季,而其他时间则要依靠这三个月份的降水量来勉强维持农业发展,可见降水存在着严重的时间分配不均。
有时候西南季风过于热情,降水量强度较大极其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这时候人们的农作物都会毁于一旦。
第二,还存在地区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为例,乞拉朋齐被誉为“世界雨极”。
由于三面都有高山屏障,所以水汽极其容易从一个缺口进入乞拉朋齐,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会形成丰富的降水,但是在西部的印度河流域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十分干旱,不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一些这样水量丰沛的地区也有一些烦恼,因为印度大部分地区水利设施都10分落后,这些降水量丰沛的地区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印度农民根本没有办法抵挡洪涝灾害的冲击,根本无力抵挡所有的农作物都会毁于一旦,有时候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总的来说印度的农业就是旱死,涝的涝死,气候条件简直是一言难尽。
第三,印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印度大部分农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方式极其粗暴效率较低,而且十分辛苦。
印度大部分都是依靠牛来耕地,在收割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力手动完成,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这也意味着印度没有办法高效利用资源。
而由于各种基础设施落后,根本没有办法及时调控水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一旦出现旱涝灾害,印度民众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抵御未知灾害的能力较弱,印度农业相比较来讲更加脆弱。不过总的来说,印度农业生产条件相比较中国等多个国家都要好得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发布的数据来看,印度国内营养不良的人数占据印度人口总量的14.5%左右,印度国内有高达1.907亿的人面临着营养不良的难题。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民众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主要还是没有充足的粮食,大部分穷人都出现营养不良。
令人更加没有办法理解的是,印度国内有那么多人都吃不上饭,印度却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
印度为何能成为粮食出口大国
根据数据来看,印度每年对外出口的大米达到1200万吨,还会对外出口高达400万吨小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但是总的来说,印度的粮食产量不足中国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人口相当,原本印度应该像中国一样从海外进口大量的粮食,然而印度却截然相反,那么印度到底为何能够成为粮食出口大国呢?
第一,印度耕地面积较大,印度总面积不到300万公里,但是耕地面积便占据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即使印度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但是好在耕地面积充足,印度粮食产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印度有了充足的耕地面积可以开展更多的农业生产,稻米等各种粮食的产量充足。
第二,印度气候条件总的来讲较优越,虽然印度降水存在时空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是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开展农业种植。
印度全年总降水量可以达到392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水量都可以达到1500毫米以上,有33.5%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以达到750毫米以上。另外国内还有恒河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且印度大部分处于热带,全年气温较高,光照充足,全年都属于无霜期,在热量和水资源都充足的情况下,印度部分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三熟。
第三,印度大部分土地都是归私人所有,但是这些土地并不是归印度农民所有,而是大部分都是归高种姓人群拥有。
目前高种姓人掌握印度74%的耕地,印度有2/3的农业从业者都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是说大量农民都要给高种姓人打工。
这些高种姓人种植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更多还是倾向于对外出口,通过对外出口可以赚取更多利润。
印度对外出口大米的钱可以购买价格更低的玉米和小麦等各种粮食作物,这些粮食作物在印度民众的眼里看来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支持工业化发展。
最终,印度这样大规模出口粮食必然会导致国内粮食不足,国内有一半以上的民众都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问题极其突出。
印度究竟有多疯狂---饥饿出口
从以上可以看出,印度国内的粮食问题其实并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而是印度国内缺钱,印度将粮食用于内部消化或者是继续提高粮食产量对印度来讲都是亏钱的,并不值得印度加大农业投资,印度更加希望能够通过粮食出口来获得更多的钱购买工业必需品。
近些年来,虽然像中国等多个国家都在从海外进口粮食,但是国际的粮食价格并不高。
2018年俄罗斯优质小麦对外出口价格为220美元每吨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人民币0.75元每斤,而在同等质量、同时间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收购小麦的价格是1.4元每斤。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内买家自然会更倾向于从海外进口粮食,而之所以会采购更高价格的粮食,主要是为了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可以确保中国的粮食产量可以保持增长,满足中国民众的正常需求。
中国如果没有给予国内农户补贴,任由国际粮价冲击中国粮食市场,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农户放弃粮食种植,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进一步降低,而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为何国际粮价并不高,印度还要大规模对外出口粮食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印度既然能够选择对外大规模出口粮食,意味着国内的粮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没有销售的空间了,民众根本不需要购买更多的粮食。
中国同印度不同,中国在从海外大量购买粮食的同时,也在对外出口大量工业品,也就是说中国工业正在反哺中国农业。
但是印度并不是如此,印度国内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活动,印度的工业和服务业都不像中国那么发达。
印度国内有大量穷人根本就买不起粮食,但是那些生产粮食的农场主既然没有办法内售,只能想方设法销售到海外各国,加上印度政府没有明确限制国内农场出口粮食,这样一来印度的粮食就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国际市场。
印度民众对粮食的需求到底低到哪个程度呢?来看一些数据,世界粮食人均产量大约是343公斤左右,而印度则是200公斤。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非洲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仅仅只达到了200公斤,也就是说印度的粮食需求同非洲的粮食需求是差不多的,可以说印度人吃的比非洲人还少,可见印度国内的粮食需求量极小。
另外,小麦等各种粮食作物也可以当作猪等牲畜的饲料,但是印度国内对肉类的需求量也很是有限。
美国是世界上肉类需求最大的国家,美国每年平均下来要消耗115千克的肉类,而中国每年需要消费61.8千克的肉类,世界肉类平均消费水平大约在43千克左右,但是印度每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达不到4千克。
中国每年从海外进口大豆等各种粮食,大部分都是用于养殖业,显然印度根本就没有这种需求,印度国内养殖业对粮食的需求并不大,这样一来自然有更多粮食可以用于出口。
如果印度想要将大量粮食销售给国内穷人,必然要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国内的穷人,这远比出口到海外市场收获的利润要少得多。
为了获得更多的钱,有的印度人甚至宁愿被饿死也想要将粮食用出口到其他国家,并不愿意销售给国内的穷人。
印度为何非出口不可?
印度如今根本连国内的粮食需求都没有办法保证,却又源源不断对国外出口大量粮食,印度到底为什么非出口不可?
虽然印度一直叫嚣着想要成为南亚强国,想要同中国等多个国家脱钩,却无法摆脱工业发展落后的困局。
印度作为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国家,国内工业品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包括各种电子产品都极其依赖从海外进口,也没有建成完整的产业链,只能承包一些较为低级的制造业加工。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只能拿大米去其他国家换回一些民众必需的工业品。印度农民每年所种植的粮食大部分都会被国家收走,国家会以固定的价格进行收购,国家收购之后以更低的价格向其他国家购入其他物资。
另外,印度农民根本就没有办法买得起粮食,印度国内贫富差距极其严重。印度并不像美国等多个国家一样,印度如今还存在着种姓制度,国内阶层固化极其严重,导致印度国内贫富差距大。
印度国内的富人根本不会担心国内的贫民是否会因为没有粮食而死亡,这些印度富人只想要通过出口大量粮食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又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问题。
令人感到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印度政府根本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莫迪的印度高级官员处于上层阶级,根本没有深刻体会到下层阶层民众的水深火热。
从根本上来讲印度粮食问题,实际上背后还反映着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问题。
更大的危机已到来
印度粮食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出口,但是就目前来看,更大的危机已经到了。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有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农业生产活动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世界饥饿人数正在火速增加。
此前有16个国际组织共同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20年至少全球有1.55亿人正面临着饥饿问题,有13.3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获得更多粮食避免被饿死,按照目前来看这个数据到2021年只会继续上升。
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来看,2020年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对全球107个国家进行饥饿指数统计,而印度在全球饥饿指数中排到了第94名,也就是说印度已经属于重度饥饿级别。
印度国内有37%的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低于18.5,18.5是区分是否为营养不良的关键指标,也就是说印度国内有37%的民众,目前还是属于营养不良群体。
营养不良这个问题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印度国内大约有100万左右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营养不良和饥饿带来的疾病而死亡。
当然莫迪政府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去年,印度政府便推出了农业改革措施,但是当时印度农民集体抵触印度政府改革措施,还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印度如今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国内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农民根本不接受政府领导去实现现代化,受此制约,印度经济很难实现突破。
毫无疑问的是,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资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办法解决粮食危机,那么民众就没有办法正常的开展其他生产活动,所以为了保障国家正常运转,必须要解决粮食危机。
此外,印度发展农业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的农业人口仅仅占据总人口的1.45%,但是这1.45%的人口却每年能够为美国带来1500亿美元的收入。
虽然目前印度国内有60%的民众都从事于农业生产,但是印度农业对GDP的贡献仅仅只占了15%左右,所以这就是印度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农业现代化不足,生产效率不高。
阿根廷等多个国家靠着出口牛肉等各种粮食,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显然农业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多经济效益。
至于到底如何能够利用农业为国家带来更多创收,归根结底就是用最少的人口创造最大的财富,显然印度没有做到这一点。
如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印度本身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国内的消费能力正在火速下降,这也意味着印度的农产品在国内的市场越发狭小。
这样一来印度政府则需要用更多的钱购买农产品,所背负的债务也会继续增加,所以早在此前,莫迪才提出不以最低价格收购农产品,允许农民可以自由销售农产品,一些私营公司也可以直接购买农产品,但是印度农民则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农产品价格被大企业所控制。
印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想要利用更多的资本流入市场来刺激农业的活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政府很难推行这一措施。
总的来说,印度现如今的农业制度已经严重拖累了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大量人口都被圈在了这片土地上,根本没有办法让更多劳动力流入工业生产,这也意味着印度的工业化只会停止不前,所以政府便开始规划起的康庄大道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进程。
然而莫迪政府却忽略了很重要一点,在一个国家有70%左右的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时,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群体是极其分散的。
如果没有办法在推动农业改革的同时,保证农民收入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些农业改革措施终究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印度农民的接受。
印度政府这种根本没有考虑国民实际发展情况的措施,只会继续加大农民跟印度的矛盾,人民对莫迪政府的信任度将会有所降低。
接下来莫迪政府要如何在政府和人民高度不信任的状态下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会是莫迪政府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印度的粮食问题只会更加突出,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陷入饥饿与半饥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傅瑾瑜观点